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大宋小太监 > 第176章 蔡京的反击

第176章 蔡京的反击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十二月十六日的早朝,依旧在垂拱殿举行。

早朝一共议了三件大事。

一是押送岁币去辽国的使节团名单;

二是羌族十几个部落一起叛乱,他们聚集兵力攻打王厚,王厚招架不住,目前已经退入湟州死守;

针对这件事,朝中大臣目前分作两派。

一派支持立刻派遣兵马粮草赶赴湟州,协助王厚镇压羌族叛乱的部落。

另外一派觉得河湟之地本就贫瘠荒凉,当年神宗和哲宗执意攻取河湟之地,导致国库空虚,到现在都还没缓过来。

后来王瞻率军占领河湟之地后,朝廷不仅没办法从河湟之地征收赋税,反而每年还得划拨大量军饷给驻守河湟之地的边军。

所以这一派的官员建议,干脆放弃河湟之地,以节省国库开支。

支持派兵支援的,多数都是赵佶麾下的新派官员。支持放弃河湟之地的,则大多是皇太后麾下的旧派官员。

这双方的建议其实没有什么对错之分。

河湟之地确实贫瘠荒凉,但这个地方介于西夏和吐蕃诸部之间。

但凡大宋还有一丁点儿开疆扩土,收服西夏和吐蕃诸部的雄心,那这个地方就绝不能让出去。

当然守旧派官员的建议也很有道理,要知道为了攻取河湟之地,大宋损兵折将二十余万人,耗费钱财数千万贯。

攻下河湟之地后,大宋每年还得耗费近千万贯钱,维持整个河湟之地的稳定。

另外朝廷有一支兵马常年驻守在外,这难免会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再加上河湟之地经常爆发小规模战役,这给了边将很多立战功的机会。

朝廷每年给河湟之地将士发放的战功赏赐,已经抵得上国内很多军队总体的军费开支,由此可见一斑。

所以这么一个巨大的包袱,趁机丢掉对大宋来说也不见得是什么坏事。

如此大事在朝会之上,终究不可能吵出什么结果。

皇太后不厌其烦后,直接让所有大臣住了嘴。

然后是第三件大事,这件事与刚死了儿子的蔡京有关。

蔡京拟了一个“茶法改革”的奏章,他希望能够东南一带的茶业,能够由太府寺印造茶引,负责发卖。

这样朝廷就能通过掌控茶引,彻底控制东南一带的茶业。

裴凌站在侧门旁边朝会内容,对于蔡京这份“茶法改革”的奏章,他是真的服了。

要知道大宋茶业主要分布于两个地方,一个是四川一带,一个是东南一带。

四川茶业因为和西北博马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轻易不可更改。

但东南茶业因为制度存在漏洞,所以常年存在赋税难以征税,官员和茶商串通一气私自贩茶的情况。

蔡京提出的改革方案,等于是用茶引彻底掌控了东南茶的专卖权。

这个改革方案要是能够得以通过,不仅户部能获得大量税收,太府寺也能有一个丰厚而又稳定的收入来源。

同时太府寺的权力和影响力,也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蔡京作为太府寺少卿,权力和地位自然也跟着水涨船高。

看看,一个刚死了儿子的老人,遭逢如此打击后一点儿都没有颓废气馁,反而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又想出这样的妙招。

这等心性和能力,他不成功谁还配成功?

裴凌琢磨了一下蔡京的“茶法改革”方案,他估计这方案应该是必能通过的。

首先这方案兼顾了户部和太府寺双方的利益,这就意味着旧派官员和新派官员不会为了这件事相互掣肘。

其次眼下是年底,朝廷既要给辽国送岁币,又有要官员发放过年的福利,还要给河湟之地的边军准备一笔不菲的军费开支。

所以朝廷很缺钱。

而这茶引专印专卖的政策一出,东南茶商必须立刻掏钱来买茶引,这意味着朝廷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