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初始
高中毕业之前,我与身边大多数的同学一样,都是以走读的形式完成学业的。
离开家乡,来到宁城,步入大学。一切从19岁开始。
这是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理工科院校,学校的王牌专业在全国都享誉盛名。
学生宿舍楼和校园之间,隔着一条双向八车道的马路,因为出行不方便,学校申请修建了地下通道。每逢早午上下课的时段,这条通道都会迎来一波又一波的人潮。除了通道的出口,在近乎封闭的空间里,拥挤着鼎沸喧嚣,熙攘着摩肩擦踵。我经常是夹在几路纵队之中,头痛欲裂,感觉过往行人的目光落在我的周遭,让我浑身不舒服。
从地下通道走出来,只需三十步左右,抬眼可见学校的大门。新建校区的正门两侧堆积着一层层的大理石,搭配的是蓝色的方砖。大学校名则悬挂在大门正中的梁上,金光灿灿,笔锋隽秀,不知是出于哪位名家之手。一切都透着现代化的气息,像是谁将钱币摔在了蓝白相间的油漆桶里,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韵味丝毫体会不出,初见时我久久地凝视着上面的四个字,倍感失望。
自此我再没有抬眼瞧过自己学校的“牌匾”。
进入校门,正对着一片花草茂盛的广场,夏天阳光照耀下,一片绿意上,泛着浅青色的光,让人心生平静,少一番燥热。广场的背后是图书馆,也是我四年校园生涯中,最常落脚的地方。广场的两侧是一排排的教学楼,如果依托广场正中央的直线,将校园对折,那么连小草的根部、教学楼的砖瓦都会对齐得严丝合缝。很多人喜欢这样完美的对称,我则厌倦偏执的秩序。
我极度想逃离空旷的水泥路,以及阳光灼晒下看似会渗出油脂的建筑物。彼时社会进步,四万亿的投资像是魔术一般地流进每个人的钱包里,随即再变出更多的钞票。大街上随处可见的标语,都是不停的赶超与重新定义的民族自豪,甚至标点符号都仿佛被上了发条,现代化的主题是蓄着力地铺开向每一个角落。
思想也在影响着校园的师生,没有人一心只读圣贤书,以及幻想着的林荫路、湖边背书的少年、自行车后座飞过的两束长辫子,进取心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后就漾在空气里,被人嫌弃的老校区搬出了历史舞台。
宿舍大概是最后被翻新的“保留品”,宿舍楼二层长廊的尽头,伸出一小块不到十平方米的小平台,没有被铁栅栏围住,像是专门为门禁后醉酒的年轻人设计的回家路。建筑的最顶层涂成了黄色,特意与其它层的蓝绿颜色分开,据说是为了辟邪,兴许只是到最后颜料不够了。
宿舍内的友好度在刚入住的前几周达到了峰值。
热络的年轻人们,只消稍微破冰,彼此的思想就会激烈碰撞。
班级20名男生中,“纸哥”最为有趣,也是我的舍友。他个子比我略高,皮肤黝黑,头发不长,长相端正,口音憨厚,为人友好。
刚认识“纸哥”时,他对大学未来憧憬颇多,并和我罗列了自己的一串目标,诸如入党、择名校考研、读博继续深造、毕业留校任职等。态度之坦诚,兴致之高昂,让我恨不得当场就为其颁发一个“五好青年”的奖章。
“那么你的理想是什么?”“纸哥”问我的表情,和我的小学班主任一模一样。
“没想过。”我只能诚实地回答。
“要不要和我一起准备,我们共享计划。”
面对“纸哥”的盛情邀请,我双手交叉合十,拄着下巴没有回应。
虽然我不知道这种无声拒绝的方式,在“纸哥”看来是否礼貌,但让人欣慰的是,如此精致的计划,在“纸哥”入学不久便也抛诸脑后——“纸哥”被游戏荼毒了心智,常年缺课,还一度为通过考试发愁。
“纸哥”的电脑技术倒不错,他经常在眼花缭乱的射击游戏中,将对手“爆头”击杀。其实也并不意外,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