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大旱初显
这首诗,下面的将士们用全力吼道: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
只能说这首诗太对军人们的胃口了,就算是百姓听了这首诗都想拿刀参军了。
最后,李承乾说了一句前世的名句。
“将士们,百姓和国家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本太子希望从灾区回来的时候看到你们凯旋而归。”
李承乾万事俱备后,带着剩下的一万多将士前往灾区,除了一千人还保留装备,其他人都是轻装上阵以便带更多的救灾物资。
唐朝的与其他朝代的地方不同,他在地方是有府兵存在,有维护地方秩序的能力,然后地方设有常平仓,也就是地方有粮仓。
而且唐朝还有义仓制度,义仓设立主要目的,是防止“年谷不登,百姓饥谨”。
唐政府规定:“凡义仓之粟,唯荒年给粮,不得杂用。若有不熟之处,随须给贷及种子,皆申尚书省奏闻。”
政府有双重保障,地方首先有一个大粮仓,用来平抑粮价,然后还有一个专门灾年用的粮仓用来赈灾。
而且政府可以贷款种子给你,一般来说,地方受灾,中央都会免税好几年,所以你有政府给的种子,你是过个两三年,小日子就会恢复如初了。
一般来说,五州之下的,都是小型受灾,地方政府跟周围的地府政府协调一下,中央免了几年的税收,再拨点粮食就行了
五洲到十州就是中型受灾了,政府会拨粮免税,派中央政府五品高官去地方组织救灾。
而此次的二十四州受灾,如果不是李承乾去的话,就是魏征去了,不仅前面的措施到位,还要组织恢复生产,大批中央有经验的官员到地方组织。
在历史上,这场灾难最终是以出现难民,朝廷赈灾结束
但是李承乾准备在唐朝修建一个史无前例的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