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闲聊”
顿,他言归正传道:“芷汀回京的事我看可行,不过现在都快八月了,干脆就等她来过年,到时候你也正好可以在年关去陪陪令尊。”
刘馨道:“好。”然后顿了顿,迟疑道:“你刚才在会上说把吕宋制糖业交给勋贵们,但吕宋除了甘蔗之外,还有大量适合种水果的山地,以及不少稻田,这些你是故意没提?”
高务实摇头道:“我不会让这群勋贵们继续去搞土地兼并的,而且田地将来要用作奖励,那里头一部分是给京华内部立功人员预留的,另外更大的一部分还要分给移民,我怎么可能让勋贵们插手?
至于山地水果,京华试验了好多次,实在搞不出真空灌装,保质期太感人了。至于贩卖到大明,那也没什么指望。
现在的船运速度可比不得咱们那时候,而且还要看老天爷给不给面子。如果途中一直逆风,大多数水果运到大明早就烂了,估计也就椰子、菠萝之类稍微强点,但也就只能在沿海城市卖一点,再往内陆运肯定没戏。
可问题在于,这年代贩运水果能赚几个钱?大明又有多少百姓会经常性在热带水果方面消费?有这工夫,运点别的不好吗?我看就算贩运热带木材,那也比水果靠谱,至少木材你不必担心它一个月就烂了。”
“哦,也是,这年头时效性和保质期是个大麻烦。”刘馨摇了摇头:“那就有点亏了,菲律宾在咱们那会儿可是水果出口大国……平白少了好大一笔收入啊。”
高务实道:“这是没法子的事,不过也不能说水果树完全没用。毕竟那是热带地区,水果一年到头都有产出,万一碰上粮食不足,水果也是能充饥的。我当年还看到过一个说法,说南洋地区的土人之所以懒惰,就是因为抱着果树都饿不死,没什么生存压力,于是也就懒得勤奋了。”
刘馨听了大摇其头,道:“我觉得这话更像是一个借口,要不然你怎么解释华人去了那里依然勤劳?难道华人就不会守着果树吃水果?我觉得这是一个民族性的问题,多半还是文化传统所导致的差异。”
高务实笑道:“你要这么说的话,似乎有点‘东亚例外论’。后世中日韩三国的人,去了世界各地几乎都能保持在最勤劳的一档。我个人感觉,这似乎更多的是儒家文化的一种积极影响。”
“你不会是因为当了状元公,所以上赶着给儒家文化说好话吧?咱们那年代批判儒家的声音似乎更大哦。”
“我坚持凡事都要二分论。”高务实哈哈一笑,道:“儒家当然有保守的一面,也有很多不合时宜的部分,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就连它优秀、积极的一面也给否认了。
中华文明之所以历经元清而不灭,少了儒家文化能行么?怕不是就要变成第二个印度,明明是认贼作父,居然还能沾沾自喜。”
刘馨也笑了起来,不过她马上接着道:“诶,你这一提起印度认贼作父,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现在这个莫卧儿帝国,他们统治阶级好像也不是印度人,对吧?”
“对,莫卧儿帝国的统治阶级算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其建立者巴布尔乃是跛子帖木儿的后裔。”高务实说完这句,忽然敏感地问道:“你该不会又要劝我打印度吧?我想想看,你的说辞是不是‘既然和尚摸得,贫道自然也摸得’?”
“噗嗤!”刘馨忍不住笑出声来,佯骂道:“摸什么摸,我只是有点感慨,印度人为何就这么好统治。”
“这个嘛,应该主要是由于印度教的种姓制度荼毒。”高务实对印度的了解其实也不算多深,不过“大名鼎鼎”的种姓制度他还是看过一下的,当下道:“马克思曾说过:‘部落之最极端的、最严格的形式是种姓制度’,这种种姓制度实质上是一种维持阶级压迫和剥削的社会制度。
印度教的种姓制度起源相当早,大概是在公元前14世纪雅利安人入侵开始便创立了,所以印度人算把这种制度融进了血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