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燕王自立
曹叡见司马懿当即答应,心中默默地想着:“你这老家伙,早就盼着这一天了吧?”
却依旧表现出一副很欣慰的样子,笑着对司马懿说道:“有太尉亲自出征,孤就放心了,此次出征,孤予太尉四万洛阳精兵,并派胡遵为副将,待太尉抵达北平后,并齐毌丘俭五万大军,共计九万大军,讨伐公孙渊。”
此言一出,举朝哗然。
司马懿正要领旨谢恩,征虏将军桓范却跳出来反对道:
“陛下,此举不可,洛阳大军皆为大魏精锐,骑兵有虎豹骑,步兵有青州兵,皆为天下强军,陛下将四万精兵尽数交给太尉,带去辽东,倘若雍凉有变,又哪来的精兵抵挡蜀国?”
桓范的担忧不无道理,驻守在洛阳附近的部队是曹魏精锐的机动部队,按照曹魏的军事布置,这支部队是可以实现驰援东线和西线战场的。
如今举国精锐全部归于司马懿麾下,随军北上,万一蜀国姜维或者吴国陆逊趁机兴兵的话,则魏国会面临派不出精锐驰援的困境。
尽管随着陇西战役结束后,蜀国的姜维虽然派出过军队攻打武都,但几次三番作战失利后,蜀国这边便偃旗息鼓了;而吴国更是好几年没有发兵北上过了。但并不能彻底排除这个隐患。
曹叡却十分坚定地对众朝臣说道:
“公孙渊此贼,十分的可恨,孤已经收到情报,公孙渊击败毌丘俭后,已经在襄平自立为燕王,改元绍汉,定都襄平,并设置百官,遣使持符节,授予鲜卑单于印绶,给边疆少数民族加封晋爵,并引诱鲜卑人去侵扰北方。”
“如此行径,倘若不以雷霆手段降服之,将来必会成为我大魏的心腹大患。此次孤把我大魏精兵,尽数托付给司马太尉,就是为了毕其功于一役,坚决铲除公孙渊这个祸患。孤要一战定乾坤,彻底征服辽东,同时也震慑鲜卑诸胡,令其不敢生二心。”
众朝臣见曹叡意志如此坚定,便都不再言。
纷纷称颂道:“陛下圣明!”
辽东,襄平。
公孙渊击败毌丘俭大军后,自信心一下子膨胀到了极点,很快便自立为燕王,正式宣布脱离曹魏而自立为王了。
公孙渊此刻正踌躇满志的做着他大燕国的春秋大梦,觉得自己才是汉末这片大舞台的真正主宰。
三国时期,在辽东一直存在着公孙氏割据一方,原本公孙氏集团能够割据辽东,主要的策略就是,该认怂就认怂。
创始人公孙度趁汉末天下大乱之机自立为平州牧,在辽东大展拳脚: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南取辽东、越海取胶东东来诸县。
在文治方面招贤纳士、广招流民,成为横跨渤海两岸的割据政权。
曹操击败袁绍赢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后,远在辽东继位的公孙康依然“恃远不服”。直到曹操击败袁绍、亲征乌桓获胜公孙康才保持了名义上对统一北方曹操的臣服。
公孙康依旧开疆拓土,攻破高句丽都城设置带方郡被篡汉自立的曹丕封为车骑将军、平郭侯。
可以说辽东公孙氏,就是靠着地利以及不强硬策略,存活于汉末以及三国时期数十年,由公孙度打下基业,历经数代的繁荣。
而如今,因为公孙渊的“上蹿下跳”,辽东一瞬间超越了蜀吴两国,一跃成为了曹魏的首要军事打击目标。
可公孙渊却不这样看,他认为这仅仅是他的大燕国崛起的开端。
这一点,从公孙渊自立为燕王之后,改元“绍汉”便可见一斑,“绍汉”二字什么意思?无非就是继承大汉。
这无疑是一口气打了魏蜀吴三国的脸。
对于魏国和吴国而言,公孙渊曾经先后臣服于两国,而如今改元“绍汉”,意思就是说,你曹魏和孙吴都是乱臣贼子,我公孙渊才是一心终于大汉王朝的,大汉王朝如今在我辽东得到了延续。
对于蜀国而言,公孙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