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灵异 >绍宋之后 > 第141章:玉米来了

第141章:玉米来了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老臣们的离开,固然令赵久很伤感,但是这也是无法改变的人生规律,只能尽力调节好自己的心态,然后对待其他的老臣更加好一些。

比如说吏部尚书陈公辅,一年里已经有三个月在请病假了。他自己虽然雄心壮志,但也明白岁月不饶人。于是,赵官家在与之恳切谈过之后,升任其为都省副相公,稍后让他以副国级领导人的身份退休。

同时,他的好友李光则调回东京,任吏部尚书,不久之后也进入都省为副相,分担赵鼎的工作压力。

枢密院那边情况更加紧急,工部尚书马扩也晋封枢密院同知,给张浚打下手——别说韩世忠干不了枢密院具体工作,就是干得了,征南这一仗下来,他和张浚也水火不容了。

后又以礼部尚书赵元显为东南使相。以国子监祭酒陈康伯为礼部尚书,工部侍郎张九成为尚书。

至于吕祉,也和万俟卨一样,前事既往不咎,重新当了河东路经略使,鉴于太原城的重要定位,绝对美差。

剩下的人员地步不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这次人员调动有点大,但是大家也都理解,毕竟老臣凋零无可奈何。而靖康耻造成的中生代断代现象又十分严重。更重要的是,官家开疆拓土之后,大量官员空缺。偏偏又不能以次充好,因为地方官直接决定着一县甚至一州百姓的生死。

于是,赵官家只好再做了一次他十分鄙视的行为,那就是以大量。大员子弟充任地方官。毕竟这些官宦公子道德底线总体来说还是要高一些的,而且从小跟着父亲,照着葫芦画瓢,应该也不会太差。

比如赵鼎的长子赵汾就连升成两级为池州知州。

再比如李光的长子,已经被胡寅调到燕京去任职权燕京府尹,再三夸奖他的建设才能。

不过,这两位不仅是高官公子,也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不寒颤。

君不见连杨万里这种小萝卜头都已经被派出去当知县了吗?

因为宰执接连去世,此次科举虽然仍在东京举行,但是推迟了一个月。中秋过后的第一次大朝上,赵官家正式宣布明年迁都。

从此之后,大宋以燕京为首都,东京为中都,长安为西都,杭州为南都。

都省副相刘汲提前去了燕京,准备各种事宜。

虽然并不设六部,但是一应府牙设备均按照开封府当年设置。

这也成为本次科举的一大热门话题。还有很多文科举子甚至在讨论,会不会以四都制度来考点,又说,这是不是学习辽国的制度?

武举学子们则有点儿闹腾的过分,因为东京并不是燕京,民风比较彪悍,空旷地带也多。大家比武也好,讨论也好,已经闹出不少动静来了,正店都被他们砸了几张桌子。搞得开封府胡宏百忙之中还得维稳。黑着脸明确告诉闹腾的武学举子,这又不是在交趾战场上,你们就是想建功立业,也给我消停一点儿以后到战场上去建,不然本官就通告武学记过。

另外对于个别有背景不大服气的,还放黑话,你们难道不知道我哥哥(胡寅)和韩秦王的关系很好吗?

如此,这一届科举总算是有惊无险的度过了。其实,经过这么多年的和平发展,虽然说赵官家确定原学为大宋学派主流,但是各个文人士大夫都有自己的观点,精英们也在不断研究,包括武学里的大师,兵法上的见解也不尽相同,但这些也是赵官家愿意看到的,毕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总是好的。

前提是不要反大宋,当然也没人那么想,不开就是了,大家都是建制派,在体制里看着国家蒸蒸日上不好吗?

于是,稍微清闲了一点的赵官家又把包办婚姻的魔爪伸向了自己的两个儿子——二皇子赵阳和三皇子赵旦,分别给他们定下了齐王张俊和鲁王张荣的女儿做正妻。

是的,也不知道是不是老天开眼,张荣的夫人在几年前老蚌怀珠,终于给他生了个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