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 日常(十四)
1969年至1972年短短4年,恒生指数最高猛升7倍,成交量狂飚16倍。在‘只要股票不要钞票’的观念刺激下,香江市民一窝蜂抢购股票,一路高歌的股价远远脱离了公司的实际盈利水平,经济.及社.会.的发展,以至于制度上.的创.新和变.革都被忽略了。
被挑起来的寻金美梦引发的股市狂潮几乎淹没了一切。由于交.头过分活跃,有些.交易所甚至疲于应付而被迫宣布压缩交易时间。在股市炒得热火朝天时,批评众多企业在股市‘一拥而上’、力劝大家警惕市场风险的文章接连不断……如脱缰野马般暴涨的股市并未能与经济因素相契合,行情过急、过剧、过滥的膨胀与扩张,终于乐极生悲,酿成股灾。
从1973年3月至9月中旬,恒生指数从1700多点跌至500多点,一些炙手可热的蓝筹股,最低限度跌去了七成半,次年,中东石油危机爆发,美国、西德、日本猝不及防陷入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西方各国股市一泻千里,覆巢之下,香江焉有完卵?恒生指数在上年狂跌75%之后再跌60%!
处境最糟的总是接到最后一棒的散户。因为先前差不多所有参与买卖股票的人都能获利,所以就有人辞去工作全心全意投入股市,不少人简直如痴如醉,乐而忘返,当市场突然翻脸大跌,兴高采烈的人们顿时呆若木鸡,部分人一夜变疯,有的因突然失去所有财产而走上自.杀.自.毁.之路。
丁曼玲此去,属于时间刚好,能赶上这一波就赶上,赶不上也没关系,何雨柱瞄准的是次年的中东石汕危机……至于说为什么他在内地能够知道这些消息,那是因为他看报纸、听收音机分析出来的。
至于说据体内容是怎么知道的,那可就得益于何雨柱的记忆了,他在研究股票的时候,可没少研究历史上的各国的股市和期货市场,对这些了如指掌。倒是丁曼玲对于股票的了解让他有些吃惊,看来这一位也是有故事的人。
在丁曼玲离开之后,娄晓娥注意到,何乔这个孩子虽然没有认出这就是她的妈妈,但却表现出对丁曼玲的依恋,这母女的天性确实是压抑不住的。
“你说说这个丁曼玲,她到底要搞什么啊!”娄晓娥有些不满地向何雨柱抱怨。
“如果她现在跟乔乔相认,那就离不开了。”何雨柱说道。
“为什么非要离开?”娄晓娥还是不能理解。
“人言可畏。”
何雨柱对此却是非常的理解:“你想想你父母的离开是因为什么?丁曼玲虽然没有那么严重,可她一旦带着女儿生活,恐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周围的邻居或者同学,都有可能不停地指着她说是‘罪犯的女儿’,给她幼小的心灵蒙上难以挥去的阴影。”
“那倒是。”娄晓娥一想到父母的境遇,突然间就理解了丁曼玲的选择。
“我已经委托丁曼玲有机会的话,打听一下岳父岳母他们的情况。”何雨柱又补充道。
……
转眼间已经到了四月份,何雨柱和娄晓娥的工作也已经顺利展开,四合院也变得似乎安静了起来。
五一在即,从农村到城市,各行各业都准备热烈地庆祝,而京城某部门更是下发文件,要求各个单位、团体要以群众文艺的形式歌颂七年来祖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这几年,群众……尤其是青年们,不像前些年那么好忽悠了,都说文化事业也日益繁荣昌盛,可事实上除了样.板.戏基本上沋再没什么可看的,除了语.录.歌就几乎没有什么可唱的,这种所谓的‘繁荣’可把年轻人们压抑坏了,以至于医院里用于缓解抑郁症的药品供不应求。
因而,上级发的这份儿文件很受青年们的欢迎,那些有文艺细胞的青年可以半脱产进行排练,没有文艺细胞的广大青年因而能经常看到业余演出。
以各系统为单位所组织的文艺会演因面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