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二五章:微服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句话虽然不是李元吉说的,但却一直用这句话去鞭策大唐的官员们,当然,史官自然会把这句话的源头记在李元吉头上。
泾阳,这个极其熟悉的地方。
李元吉不曾长时间待在这里过,但却在这里与突厥人战斗过,还有其他很多很多的记忆。
身为皇帝,便是再闲,也不可能闲到可以到周边每一个县城转一转。
而泾阳,便是李元吉选取的一个地方。
这里地处长安北部约三十余里处,是镇北与长安相连的必经之路,但受制于路途太远,所以更多的采为漕运,而并不怎么重视陆运。
这里不像华州等地,地处关中与中原途中,且又在潼关之后,距离长安也有些距离。
即便是税改对很多地方都产生了影响,虽然华州等地也跑不了,但是去那里,所得到的结果,远远不如去泾阳来的更划算。
乔装打扮一番,只是暗中带了一些护卫,整个朝野上下,没人知道李元吉去了哪里,当然,知道他离开长安的人也只有少数,为了不暴露行踪,李元吉甚至将宋忠也留在了宫中。
来到稍显破败的泾阳城下,城门大开,守卫的兵士显的有些无精打采。
这里距离长安不远,可却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造成了泾阳如今的局面,如果,如果泾阳可以再往北二十里,哪怕是十里的距离,他们现在也不至于混的这么惨。
人流并不多,除了三三两两进城的百姓以外,几乎看不到有商队入城的迹象。
刘善坐在一张椅子上,面前的桌子上,放着一些记载资料的纸墨笔砚,但看得出来,已经很久没有动过了。
而此时的刘善,正在加紧的复习着功课,说是复习勉强也能称的上。
书上的内容,刘善早已背的滚瓜烂熟,所有的知识点也已经全部掌握,但是书这种东西,久了不看是会忘掉的。
闲着也是闲着,百般无聊的刘善,便拿出那本运用最多,已经被翻的有些烂掉的算术不断的翻着。
刘善,就是那个曾经在灾荒之年捐出三千八百石粮的刘家幼子,当时李元吉封其父为泾阳县子,擢刘善为钦差督臣,专门负责监督官仓粮食。
但是随着灾年的过去,官仓已经不需要放粮了,刘善这个临时的官位,自然也就没了效应。
或许是出于感恩,或许是因为刘善在担任钦差督臣之间的表现折服了泾阳县令闵贤,所以在灾荒过去以后,刘善被留了下来,只不过身份从官员变成了小吏。
这次税改,作为泾阳县少有的‘现代化’人才,刘善自然是被闵贤委以重任,亲自负责一处城门不说,还要在每日城门关闭之后,负责整理今日四座城门的进出计税情况。
只是让刘善有些郁闷的是,泾阳的地理位置很尴尬,工作量不多,整日里闲的让人有些发霉的感觉。
“这位官人打扰了,不知可否讨口水喝?”
“稍等!”虽然是在看书,但注意力可不能完全集中在书本,刘善早就注意到了这富家公子朝着自己走来,只是让他大跌眼镜的是,他竟然是来讨水喝的。
掏出自己的水壶(葫芦做的),稍稍倒出一些,将黑色的陶瓷碗简单的清洗了一遍,然后又倒出了满满的一碗水,双手递给了李元吉。
李元吉倒也没有嫌弃,双手接过陶瓷碗,一口气将其送入腹中,连连表示感谢。
“公子可是孤身一人?”刘善有些惊奇的问着。
李元吉的打扮根本不是普通人的模样,加上身后那匹骏马,更是漂亮的不能行,单单只是那一匹马,就能值不少的钱。
而一位富贵公子,即便是真的渴了,难道连多走几步到城里去享受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