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张风看诸葛亮传
在大乾王府那透着古朴庄重气息的书房里,阳光透过薄纱般的窗帘,洒下斑驳的光影,落在摆满书籍的书架和那张宽大的书桌上。王爷张风一袭青衫,身姿挺拔地坐在书桌前,手中正捧着一本《诸葛亮传》,神情专注,仿佛要凭借着书中的文字,踏入那段风云激荡的三国岁月,去探寻那位被后世誉为 “智圣” 的诸葛亮的一生传奇。
翻开书卷,映入眼帘的是对诸葛亮早年身世的描述。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郡阳都县人,出身于一个官宦世家,然而到了他这一代,家道已然中落,父母早亡,年幼的他只能跟随叔父诸葛玄生活。叔父带着他四处辗转,历经坎坷,先是前往豫章赴任,后又投靠荆州刘表,在这颠沛流离的生活中,诸葛亮却并未因此而消沉,反而养成了坚毅的性格和广阔的见识。张风读到此处,心中不禁对诸葛亮的童年遭遇泛起一丝同情,同时也暗自钦佩他能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仍保有积极向上的心性,这就如同自己年少时,虽身处王府,衣食无忧,但也面临着诸多成长的挑战,而正是那些磨砺让自己愈发坚定了守护家国、成就一番事业的决心,想来诸葛亮亦是这般在困境中铸就了不凡的内心世界。
随着书页的翻动,书中讲述了诸葛亮隐居隆中之事。他虽身处乱世,却选择了在隆中躬耕陇亩,过着看似闲适的田园生活。然而,他并非真的与世隔绝,而是时刻关注着天下局势的变化,常与徐庶、崔州平等当世名士交游,谈古论今,研讨天下大势。张风仿佛能看到那个羽扇纶巾的青年,在简陋的茅庐之中,与友人围坐,一边品着粗茶,一边高谈阔论,对各路诸侯的优劣、天下的走向有着清晰而独到的见解。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这份自信与高远的志向让旁人或觉狂妄,可张风却深知,这正是有大才者的不凡之处,心中有丘壑,胸中有韬略,才能有如此豪迈的自比。这也让张风联想到自己在大乾招揽贤才时,那些真正有才华的人往往都有着与众不同的傲气和高远的抱负,而自己所要做的,便是如伯乐一般,识得他们的才能,给予他们施展的舞台。
而诸葛亮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便是刘备的三顾茅庐了。张风读到此处,不禁被刘备求贤若渴的诚意深深打动,同时也对诸葛亮的谨慎和择主而事的慎重态度更为赞赏。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不惜放下自己皇叔的身份,三次亲自前往那偏僻的隆中茅庐拜访。第一次去时,诸葛亮外出未归,刘备只得悻悻而归;第二次,又逢诸葛亮外出云游,只见到了其弟诸葛均,可刘备仍不气馁;直至第三次,刘备终于见到了诸葛亮,两人在茅庐之中促膝长谈,诸葛亮为刘备剖析天下大势,提出了著名的 “隆中对” 战略构想。他指出当下天下大乱,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民富而国强,可为援而不可图之;而荆州乃用武之地,益州险塞,沃野千里,若刘备能占据荆州、益州,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如此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张风看到这一番精妙绝伦的谋划,不禁拍案叫绝,诸葛亮足不出户,却能对天下局势了如指掌,并且制定出如此清晰、长远且具有可行性的战略,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在大乾的朝堂之上,自己也时常为国家的发展规划而殚精竭虑,诸葛亮的 “隆中对” 无疑为自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让他明白制定战略需立足实际,高瞻远瞩,统筹各方利弊。
诸葛亮出山之后,便开始全心全意辅佐刘备,他的才能也在诸多事务中得以充分展现。先是在曹操大军南下,刘备狼狈逃窜之时,诸葛亮只身前往东吴,促成了孙刘联盟。张风深知,在当时的局势下,这绝非易事。东吴内部对于是否联合刘备对抗曹操本就存在分歧,有主张投降曹操以保平安的,也有像周瑜、鲁肃这样主张联刘抗曹的主战派。诸葛亮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