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七章 官
长生从锦衣卫开始第七百一十七章 官
天子逗留辽省数月,辽省大半官员,几乎换了个遍,时至天子之驾再次启程,在这辽省,戴枷办公的官员,依旧不在少数。
天子之肆意,无疑算是忙坏了朝堂中枢。
毫无疑问的一点,那就是当前的大恒科举选材体系,是远远满足不了大恒当前的统治体系。
统治体系的下沉,带来的,便是骤温和的海量官员,但就是如此,大恒的科举体系,亦是未曾完全运转起来。
正常而言,若是缺官,自然是保持正常的科举节奏,同时多开恩科,亦或者从吏部待选之官中选取贤才,如此当为正道。
但对大恒而言,亦或者对天子而言,这显然不符合当前打压改造士人的趋势,更不符合当前教育体系改革及选材体系的改变。
故而,时至当前昭武十年,大恒也才开了两次科举,保持着四年一次的节奏,再缺官,也不变丝毫。
在曾经,大恒缺官,自然是多有从吏部待选之官中挑选,但随着矛盾愈发尖锐,这一举措,亦是如润物无声一般,慢慢在大恒的选材体系之中减弱存在感。
事实上,在经历了当前大规模的武转文,至当下,大恒的中上层官员,已然不缺。
大恒缺的,是统治体系下沉,里甲改制之后的底层官员。
而这,与传统的科举选材,无疑是背道而驰。
科举取进士,进士者,在前明,最低都是七品知县,一甲者甚至直入翰林,为部堂之候选之臣。
纵数前明数百年,一甲进士者,官途只要未夭折,最终,几乎都是朝堂之部堂重臣。
而在当下,里甲改制,统治体系下沉,官员直至最底层,显然与金榜题名的升官发财格格不入。
如此之下,缺官,这个缺字,显然不是单纯的缺。
故而,在多年之前,将士转业条例便随之推出。
从最初军龄满九年,到现如今军龄满十二年,亦或者立下大功,凡军中将士,指挥使以下者,皆可申请转业之地方任职为官。
如此,几乎是完美的嵌和了当前的里甲改制之变化。
哪怕转业制度从当初草创,到现如今实施多年,已是愈发严苛,但每年都还能给各地提供数百上千名合格的基层官员。
毕竟,大恒军中,政治教育,向来都是重中之重,读书识字,亦是常态化的教育。
哪怕达到了转业条例的要求,也会安排至民科院进行为期一年到三年不等的培训。
如此,只要以制度监督压制人心,基本上都能极好的胜任本职,替大恒的统治体系下沉添砖加瓦。
但这一切,显然都只是一个循环,天子在辽省的这番屠戮,如此多的官员缺失,显然非是一时半会能够补齐。
而在这个环节之中,最为严苛的一处,莫过于吏部选官的制度。
自前明崇祯帝驾崩后,吏部天官,便随之空悬,一直为天子亲自掌控,哪怕至今昭武十年,大恒的吏部,依旧只有左右侍郎,而没有尚书存在。
大恒文武的任何一个任命,哪怕不需要天子批准,也需要呈至天子审阅。
如此集权的人事制度,带来的,自然就是人事升迁调动的缓慢僵硬。
尽管弊处很是明显,但哪怕至如今,天子也依旧选择了漠视这些弊处。
天子宁愿接受人事升迁调动程序缓慢僵硬,也不愿让士人坐大,党派再现。
当然,最为重要的一点,莫过于这般人事程序,才是最符合当下大恒政治环境。
毕竟,吏部掌的,可不仅仅是文官的升迁调动,还有武官的升迁调动,也皆在吏部。
武勋不会愿意看到自家的人事升迁被文官握着,文官也不会愿意自家的升迁被武官把着。
天子不管的话,那这一点,必然会成为文武矛盾重心所在。
而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