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魔法 >舍弟诸葛亮 > 第442章 天下财货,岂是定数

第442章 天下财货,岂是定数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理解到儒家说的那一步“天下财货只有定数,不在官则在民,故而所谓广开财源,都是与民争利”的程度。

从汉武帝时桑弘羊和反对派的辩论,到后来汉宣帝时那场导出了《盐铁论的贤良文学辩论,再到后世王安石司马光之争。

儒家保守派攻击管理学和统筹创新、攻击经济变法的最根本杀器,就在于这一点。

儒家传统士大夫,不觉得生产力是可以被解放、被发展的,天下财货就那么多,一切改革变法都是在分蛋糕,而不是把蛋糕做大。

当然了,那些跟儒家经济保守派贤良文学打擂台的法家代表,自己也不争气,

从桑弘羊到盐铁会议,甚至一直到唐朝宰相杨炎搞两税法改革,甚至到明朝的张居正,他们没有一个能正面反驳“天下财货有定数”的错误观点。

他们也理解不了未来进入资本注意社会后,科技进步、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世界。所以桑弘羊等人说到底,也确实是在变着法儿分蛋糕,没有做蛋糕。

古代华夏改革派当中,在这个问题上最能打的,应该算是王安石了。至少在这一点上,王安石比张居正都更能打,他是试图从根子上论证“生产力是可以被解放和发展的”。

只可惜他的论证尝试依然不够严密,加上他用人方面有问题,用的都是吕惠卿之流的卑鄙小人,最后双方沦入“为了反对而反对”的意气之争。

不过,千古汉人儒家士大夫都回答不了的根本性难题,对于诸葛瑾来说,却不算什么。

对于一个有现代经济学常识的人,要想论证“管理和统筹,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能让生产力总规模变大”,这可比古人容易得多。

谁让古代执政者数学都太差呢。

诸葛瑾甚至都不用讲大道理,他可以直接用胡人最熟悉、最心服口服的角度,抠细节算账。

只听他先谈笑风生地抛出一问:“你既是楼班部使者,又懂边市榷商,想必会算些账?也懂些牛羊畜牧?我今日不讲大道理,便以牛羊畜牧举例,你们总能听懂吧?”

那些胡人使者都是一愣,他们见惯了汉人士大夫动辄讲大道理,搞道德说教,却是第一次听说有汉人高官跟他们算账、谈养牛养羊的。

这事儿胡人可比汉人更熟,那是赖以为生的老本行了。当下众人自然是纷纷响应,表示诸侯若是能在这个问题上,说出一番让人信服的道理,他们将来自然是无有不允,绝对合作。

既然氛围都烘托到这儿了,诸葛瑾就非常接地气的跟那个乌苏算起账来:“好,我且问你,在你们草原上,一头养到成年发卖的牛,能割出多少肉来?”

乌苏想都没想,脱口而出:“成年壮牛,约有六七百斤肉,便是极多了,公母之间,或许还有百余斤差异。”

他说的当然都是汉斤,折合后世的度量衡也就是三百多斤肉。

古代的牛多是为了耕地的,并非专门养育来吃肉,所以肌肉占体重的比例远不如后世的菜牛。

诸葛瑾又问:“那一只成年的肥羊呢?要几只羊才能抵得一头壮牛的肉?”

乌苏又应声答道:“羊比牛肥些,七八只活羊才抵得一头活牛的重量。但是羊的肉多,五六只羊便抵得一头牛的肉。”

诸葛瑾:“那如果比吃草的‘转化效率’,五六只羊一天要吃多少草?一头牛每天又要吃多少草?只是为了吃肉,养羊划算还是养牛划算?”

这个问题,乌苏稍微想了想:“若只是为了吃肉,养羊自然比养牛划算得多。一头牛吃的干草,至少抵得四五只羊,但牛长得慢。羊半年便可吃,就算养到肥壮,也不用一年,牛却需要数年。”

而下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