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悲
相对老早的选官制,科举制无疑在人才的选拔上更广一些,且为寒门子弟走上仕途提供了有一个鲤跃龙门的平台,客观而言,
在华夏古国思想发展中起到很大的进步。但科举中的八股取仕,从形式和思想上禁锢了考生,因为八股文主要测试的是经义,
《诗》、《书》、《礼》、《义》、《春秋》,从这五经历选择一定的提步来创作,久而久之,学子们的思想逐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给框在其中,导致无论是眼界,还是创造能力,既胸怀都被大大限制。
思想被禁锢,耽误了人才,更可笑的是,有的人耗尽一生着力于科举考试,却到死也未能达到心愿。譬如范进中举,就足让人看出科举取仕的弊端,
看出科举制度严重扭曲人性,束缚人们的思想,带起不健康的社会风气,这说白了,简直是对学子们的摧残,且选才局限性亦显而易见,
试想想,通过四书五经选拔出的科举人才,吟诗作对自不在话下,可其中真正懂时务,了解民生经济,务实的又有多少?
国家要发展,需要各方面的人才,而有的人譬如擅长算术,那么他在户部就能得到一展才华的机会,然,就因为四书五经不怎么擅长,
却被拒绝在科举大门之外,无法为国家发挥所长,无法为国家效力;再譬如家中老祖宗在治理河道等水利方面有特长,用时间积累出的几辈子经验,
依据古人敝帚自珍的思想,子孙们学来祖宗们的技艺,若遇不到伯乐,若吃亏在对四书五经了解不透这方面,那么这样的人才是不是也会被科举取仕给埋没?
常言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由这不难看,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人才,如若让这些人才全部发挥出他们的光和热,国家不富强繁荣才怪。
叶夏想的多,无形中就说的多,但她不会傻到在康熙面前大咧咧地抨击科举取仕的弊端,她只是委婉地提建议,改进科举取仕,
拓展参与科考学子们的知识层面,以期达到学子们眼界开拓,不被四书五经固化思想,遏制创造力,限制胸襟。用另一种说法,
就是建议康熙培养应用型人才,确保国家发展和时代进步齐头并进,莫守旧,因实用型人才欠缺,让国家陷入落后的局面,引来民族危机,被动挨打。
想起鸦片战争带给滑下的创伤,叶夏在康熙的沉默中,神色不知不觉变得怅然。列强的侵略破坏,清政府的**无能,把泱泱华夏,东方巨龙给拖进泥潭……
“不能一味地考四书五经?出题选择多样性?多培养实用型人才……”
康熙边在脑中咀嚼叶夏所言,边喃喃自语,他的表情看起来异常凝重而肃穆,这时,叶夏的思绪被飘入耳边的声音拽回,她正容说:
“你和洋人是有接触的,该知道这世界上除过大清,还有不少国家,尤其是海外一些国家,他们为何派传教士,派商人来我大清走动,
那是因为他们在取长补短,在想着法子发展自己的国家,一旦等那些国家强大起来,觉得可以和我大清对抗,觉得可以吞噬我大清的时候,
那么他们绝对会单方面挑起战争。若我们在人家发展的时候,由于缺乏人才,由于故步自封,由于闭关锁关,对他国情况不了解的情况下,
等着我们的除过挨打,就是签署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我说这些不是危言耸听,要想国家强大,要想国家立于世界之巅,要想我大清繁荣富强,
我们就得多培养人才,多发掘人才,学海外诸国,派官员和学子还有商人前往他国走动,别人好的东西我们可以学过来,
借鉴到我大清的发展中,不好的东西,我们自然要摒弃,不让它们传至我华夏土地上,侵蚀我大清国民的思想,用一句话来形容,
我们完全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他国的发展情况在我们这就不是两眼一抹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