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2 章(我是你哥,他跟你八竿子打...)
说?
这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让家里人同意的事情。
但周鹤延看出来了, 或者说他不是通过看,是依据对戚敏的了解。戚敏身上有个有趣的特质,一方面她不能眼睁睁看着关系亲近的人去碰壁, 这使她总会在身边人选错路的时候直言相告;另一方面她不倾向于替他人承受压力或者指责, 于是在另一种情况下,比如当前的几个选择难论对错, 只会将未来导向不同方向,各方自有优劣……这种时候哪怕关系十足的好,她最多做到什么程度呢?最多提醒你一下不同的选择可能引发什么结果,怎么选还得本人看着办。
体现前一点的, 比如戚鸿的退学事件。
那次兴许是看到他苦读无结果的将来, 戚敏完全展现了立场,觉得哥哥可以有更好的选择。
至于后一点,就太多了,比较典型便是周芳晴同金子熔的事。那时候四房的不止一次请教她, 戚敏怎么做的?
就和他们聊金子熔, 把这个人好的不好的全扒开说了, 告诉她人本事大将来会有作为是真的性情寡淡对敌人毫不手软只恨不能斩草除根也是真的,他就是双标, 就是极端,就是和时下推崇的君子形象截然不同,把这些都说清楚了做决定是周芳晴自己的事。
她没有建议, 而这个决定引发的任何后果。
无论是放弃之后将来看到对方取得的成就后悔了,还是喜结连理之后发现原来自己还是需要呵护恨不得没嫁过他……
别管哪种吧,都是自己选的路, 好赖一早就说清楚了,怨不着她。
周鹤延之前也推敲过, 这种性格,能说她冷漠吗?恐怕不能。要真冷漠也就不会热情的帮助了身边那么多人,鲜少主动去提什么回报。
因为周鹤延社交活动少,也没几个时候出门,他有大把的时间去想事。
他的结论是什么?
他认为这是戚敏的智慧。
强大的能力可以催生出绝对的话语权,只要她想,有办法让别人都听她的,对此放任没有克制的话,多几个年月等习惯了摆布别人,逐渐会变成一言堂的“暴君”。
戚敏很显然不想做“暴君”,她把自己定位在参谋者,而不是决策者。
很多她认为不要紧,哪怕犯错也不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的事,甚至会即便看到也不说。这么做似乎是为了让人依然存着警惕心,保持观察和思考,避免因过分依赖她而放弃了使用自己的脑子。
当然肯定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她懒。
懒得操心太多。
不想扛着别人走路。
她这一特质在今天又体现出来,听戚敏说想一同出门也不是不行只要他能靠自己说服全家,让周家同意。
听到这话周鹤延至少读出一点——
这不是个非对即错关乎生死的选择。
这就意味着,哪怕迈出这步要吃些苦,自己不会随便死掉。知道这点就足够了,周鹤延不想再去分析更多,概因心里只有一个声音:同她去。
*
果不其然,针对周鹤延说他准备随戚敏一起去京城看看这回事,周家人的反应相当一致。除了已经过了那劲儿的周芳晴,别人的第一反应全是怀疑自己耳背听错了。
“啊?我听见了什么?是我听错了吗?”
“延儿说要去哪儿?”
“……京城?”
“京城?!”最初的懵逼结束,有人坐不住了抬高声量问他,“你知道京城是个什么地方?在这个时候这个月份你去京城???”
“太子太孙那个事情还没完全结束,又要到天寒地冻的时节了,这可不是外出的好时机。”
“我最多能接受春回大地之后,现在不成。”
“春回大地了也不成啊!太远了,阿延啊……你爹娘可是只有你这一个儿子,以身犯险之前你想想他们。”
别人急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