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及时雨
九成宫-九龙殿 李世民低声吟道:......,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 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唐国公府,从前不过区区一留守,爵不过国公。晋阳起兵,轻取关中,数年而据有天下。” “说到底,是先帝与朕,唯才是举,海纳百川!” 天下未定,乾坤无主,即便是管仲那般生活奢侈的,陈平那般挖自己烂屋的,也一样要重用。 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伊挚、傅说、管仲、吴起、萧何、曹参、韩信、陈平八位有污点的谋臣武将为例。 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即便出身低贱,即便曾经是敌人,即便身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甚至“不仁不孝”,都可以为“我”所用。 在这点上,李世民与曹操的观点是一样的,在开国之初,选拔人才之时,并不注重品德。 但现在是治世,贞观要超越古今盛世,关键就是在用吏。从前马周上书说,李世民只注重京官和军队将领的任用,对州府的官吏却不以为意。 李世民虽然知道是对的,但因为各种原因,也只是没搞太大的动作。 可从许敬宗一事上,李世民认识到了,官员品德对于治世太重要,难怪历朝大治,都是从吏治开始的。 “辅机啊!这个许延族,太不体面了!让他来修史,这书还能看吗?” 俗话说家有麒麟子,难敌化骨龙,这大门大户人口众多,家家都有败家子。可人家烧酒做的好,没漏啊! 这家伙倒好,弄得人尽皆知,李世民都替他臊得慌! 孔颖达保他为给事中时怎么说的,把许敬宗夸的跟花一样,说他痛并思痛,已然痛改前非,非昔日吴下阿蒙。还给李世民讲了一段,使功不如使过的故事,忽悠着他,把许敬宗这祸害弄回了京师。 而长孙无忌却嘿嘿一笑:“陛下,这楚王殿下慧眼啊!” 恩? 长孙无忌这明显是话中有话,李世民当然明白他的意思。但这话换谁说都行,唯独长孙无忌没资格,毕竟二郎是为他妹妹-文德皇后才这么做的。 于是,面带不悦的李世民说道:“辅机,你这是什么意思?” 呵呵,长孙无忌赶紧拱手,躬身回话:“陛下,您误会了,臣是说楚王在用人上有先见之明!” 百骑卫组建时,招收了不少新人,能力考察只是一方面,在品德上,也更占了很重的分量。那时候,有人说,楚王太过严苛,很多人都有想法。 但现在看来,楚王的所作所为还是对的,最起码不用怕,在这种时候,不用担心挥泪斩马谡! 李世民頟首点头:“二郎向来治兵严格,这一点与朕,颇为相似。” “可治军与治吏是不一样!许敬宗要还想修这个史,就要拿出个样子了!” 让许敬宗修史的诏书早就发了,若是收回难免显得朝令夕改。既然大错已铸,那只能将计就计,只要许敬宗做的能交待过去,让风波平了,这事李世民就捏着鼻子认了。 长孙无忌当然听明白了,下了天台山,便遣人去找褚遂良,让他跑一趟许府,处理一下这個事。 ...... 许府 听到褚遂良来访,许敬宗心中咯噔一下,官场上,谁不知道河南褚氏已经附庸于长孙氏,他褚遂良就是长孙无忌的话事人。 虽然是老相识了,但许敬宗知道,来者不善,人家是替赵国公传话的。 声名狼藉,左右为难至此,许敬宗也不敢怠慢,马上命人大开中门,在正堂接待。 “登善,你可是贵客,愚兄琐事缠身,没能远迎,贤弟要见量啊!” “延族兄,你客气了!小弟也是闻听兄长有难,特意来为兄排忧解难的!” 果然,褚遂良果然是带着使命来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