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那是我的钱!(二合一)
“人民受弊,盗贼必盛。” “盗贼盛,则干戈不止,干戈不止,则州县不宁,州县不宁,则农桑失业,农桑失业,则国食无所出。” “东南之地,每岁输六百万石漕粮,为国之粮仓也。” “公卿之所食,皆仰东南之民赋。” “是以,摊丁入亩,当是善政,德政也,一如两税之制替换均田之制。” “赋税不再取于丁口,而取于田亩之多寡。” “此后,贫弱之家,田业稀少者,再无丁口之忧。” 一旁,听完王曾的发言,丁谓心中不由冷笑一声。 冠冕堂皇! 你王曾赞同摊丁入亩,真的是为了百姓? 表面上打着百姓的幌子,内里还不是为了支持章得象? 前不久,章得象前往东南六路赴任,这一次,他的主要任务是‘改良稻种’,推广占城稻。 但对于那些愚民而言,想要劝他们改换稻种,哪有那么容易? 真那么容易,推广稻种一事,也不会拖延到今天! 然而,摊丁入亩若是得以推行,章得象携‘德政’之功,入东南六路,届时,改换稻种的阻力,定然会大大减小。 念及至此,丁谓悄悄向任中正使了個眼色。 任中正收到提示,连忙拱手道。 “王参政之言,某,深表赞同。” “然,地有常产,民有定赋。” “农,民本也。” “民,国本也。” “夏秋两税,自有定例。国朝上承尧舜之道,每石别输一斗,如于两税之中,额外加纳,岂不是动摇圣政之基?” 听到这般‘诡辩’,王曾差点气急而笑。 十税一,确是古制。 但农税是不是十税一,任中正会不清楚吗? 在座的诸公,哪个不清楚? 国朝在两税之外,仍有科配、和买、身丁、支移、折变,这些难道不是百姓承担? 当然,王曾也没有吹捧古制的意思。 倘若真的将其他杂变之赋全部取消,财不足用,国家必生动乱。 毕竟,国朝有群敌环伺之危,陕西、河北诸路的驻军,缺不得,也少不得。 任中正前脚刚刚质问完王曾,后脚,李士衡忽然声援道。 “身丁之税,确为弊民之政,如两广地区,不问有无田产,岁纳丁钱,以补常赋。” “去岁,广东路,岁收现钱四十余万贯,其中丁钱十之有五,因丁税之弊,两广之地,民多止育两子,其后,不问男女,皆溺杀之。” “此,实为人伦惨剧!” 李士衡的突然反水,不仅惊呆了丁谓、曹利用等人,连稳坐钓鱼台的冯拯,也大感意外。 什么情况? 冯拯看了一眼李士衡,又用眼角的余光瞧了一眼丁谓。 好端端的,李士衡怎么帮王曾说起话来了? 前些日子,丁谓和王曾已然撕破脸了,这时候站队王曾? 真是奇哉,怪哉。 其实,李士衡赞同‘摊丁入亩’的理由很简单。 一来,他是小小地报复一下丁谓,教教对方,要懂得尊重老前辈。 二来嘛,李士衡当初因为父亲违法的缘故,差点被夺了官,虽然后来遇到大赦,免去了牢狱之灾。 但,彼时,若不是寇准举荐,他也走不到今天。 前些日子,寇准忽然被加了使相衔,并知西京留守。 这份诏命,意味深长。 尽管李士衡不知内里,但稍微结一份善缘,总归没错。 最后,也就是第三点,李士衡主要是自己考虑。 丁税,绵延千年,如果丁税真能取消,作为推动者之一,绝对能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此一来,也能稍微挽救一下他那糟糕的名声。 一旁,枢密副使张士逊从思绪中回过神来。 “计相之言,确属实情。” “大中祥符年间,下官任江南西路转运使、广东转运使期间,也曾听说过类似的惨剧。” “山中风土多食糜,两儿只肯育一儿,只缘人穷怕饥死,可悲可吊有如此!” 吟完这半阙诗,张士逊面带悲悯道。 “如遇灾年,穷困之家,男多则杀其男,女多则杀其女。” “伪朝之政,可谓遗毒无穷也!” “东南之民,亦是皇宋子民,今国家奄有万国,六十余年矣,国朝之圣德,当披泽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