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金猴奋起千钧棒(求追读)
三月一日。 三月的第一天,刘娥一连签发了好几道诏命。 其中,最重要的一份诏命,莫过于确立了真宗谥号。 这一次,赵祯没有假借‘天意’更改真宗的谥号,毕竟,更改谥号是一件‘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 在以孝治天下的年代,他还能给真宗上一个恶谥不成? 与其关注这些不切实际的,不如好好准备一下半个月之后的经筵。 单论智力,古人不比现代人差多少。 现代人强于古人的地方,是更科学的认知体系,以及超越时代的眼光。 站在赵祯的角度,大宋需要改变的东西太多了。 体制、政策、思想、学风等等,如果让他打分,统统不及格! 然而,千头万绪,总要先找出那根线头。 思想改造,就是赵祯选择的第一步。 而经筵,便是改造思想的第一站! 也是他来到这个时代,发出的第一声! 想要先声夺人,必须要立起一杆足够份量的大旗。 对于这事,赵祯很苦恼。 苦恼的原因,不是因为找不出,而是选择太多了。 一手的王炸,怎么打? 不过,若是加上三個限定条件,可供选择的‘王炸’就少了很多。 毕竟,既要震慑讲经的儒臣,又要在儒学的框架体系内,还要符合他的改造计划。 如此这般‘既要还要又要’,选择少一点,很正常。 一连几天,除了日常祭拜,赵祯都在阅览藏书。 最终,他还是选定了最初的议题。 孟子的‘性善论’! 性和理,可谓是儒家学派内部的终极命题。 关于‘性’,孔子提及的很少,直到孟子提倡‘性善’,关于‘性’的讨论才渐渐多了起来。 然而,孟子的性善体系,却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缺点。 现实生活中,不只有善,还有大量的‘恶’。 其后,荀子的性恶论,随之诞生。 只是,性恶论同样有着重大缺陷,且不符合统治者的需求。 它,不够政治正确。 因此,后代的西汉大儒董仲舒,以阴阳之说为‘性善体系’做了补充。 【天之大经,一阴一阳,人之大经,一情一性。 性生于阳,情生于阴,阴气鄙,阳气仁。 曰性善者,是见其阳也,谓恶者,是见其阴也。】 继董仲舒之后,西汉末年的大儒扬雄,东汉大儒王充,先后为孟子的‘性善体系’做了修补。 但他们的补充不过是兼采了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没有什么创新。 简而言之,他们构建的新体系,仍然不够完善。 再之后,唐朝的韩愈、李翱等人,也先后跟随前辈的步伐,为‘性善体系’添砖加瓦。 性善而情恶,是他们补足后的主流论点,也是目前儒家内部认可度最高的一种观点。 性,即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情,惑性者,即喜、怒、哀、乐、爱、恶、欲。 人之性,五常也,善。 人之情,七情也,情既昏,性则匿(蒙蔽),以致恶也。 赵祯要做的事,也不难。 摧毁‘性善情恶’二元论,然后再构建一个新的框架体系。 抛出这样重量级的炸弹,足以震慑住讲经的近臣。 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程朱理学’,正是因为构建了一套看似无懈可击的‘性理学说’,方才成为当世显学。 准确来说,北宋一朝,洛学还不是主流学派,洛学始终被王安石的‘王学’压制。 直到朱熹横空出世,洛学才成功翻身,成为了儒家学派内部的杠把子。 此后,程朱理学始终牢牢占据着主流地位,延续了近千年。 哪怕封建制度瓦解,理学的枷锁仍在。 (再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至于,新观点抛出后,旁人能不能接受,赵祯倒不是很担心。 其实,宋朝,尤其是北宋一朝,学风还是很开放的,如果风气太过保守,又何以诞生洛学、蜀学、关学、王学等诸多学派? 此外,诸如疑传、疑经、议古、拟圣等派别更是数不胜数。 当时坐拥无数拥趸的文坛扛把子欧阳修,更是直接向儒家经典《中庸》开炮,质疑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