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人在大唐,奶奶是则天女帝 > 第七十一章 来考试吧

第七十一章 来考试吧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在武则天之前,虽然有科举考试,但科举始终只是皇帝笼络人才的一个补充手段。  隋文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始了考试选官,但问题是因为教育的普及程度问题,考中的也多是士族,世家不可避免的占据大头。  况且因为五品以及以上的官员都有恩荫的资格,所以恩荫官也是官员的一大来源。  这样算下来,虽然科举取士,但这个“士”在整个官僚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就相当的小了。  主流的还是举荐制度。  等李治上台后,为了急于摆脱世家的控制,他大量提拔寒门士子,作为他副手的武则天,从中尝到了提拔这些出身不高的官员的好处——他们在朝堂上没有势力,想要往上,就只能抱住皇帝的大腿,为此不惜与豪门为敌,对皇帝来说十分好用。  所以等武则天登基后,一边打压皇族世家,一边就大肆提拔人才,甚至到了“不管你是不是人才,只要你敢自荐,我就敢用”的程度。  这种状况下,虽然有些小人混入其中,酷吏横行,但无疑是打开了晋升渠道,让广大庶民们看到一条通天梯。  这也是为何她的皇位还算稳固的原因,除了某些人觉得“她已经那么老了,总有一天要把皇位传给儿子”之外,还有很多人压根儿是她提拔的,若她倒了,那么自己又该如何自处?  他们这些寒门士子,可不像世家们,没有“铁打的世家,流水的皇帝”这种淡定,“一朝天子一朝臣”,既然想要显贵,那自然希望提拔自己起来的人“万岁万岁万万岁”了。  这万岁的哪里是皇帝的命,是他们的富贵啊。  武则天爱用寒门,不仅用,还一直抬举这些人,这回将科举的最后一场放在了洛城殿,就是提高这些人的身份的举措之一。  其实殿试,并不是由她首创,早在显庆四年,永隆元年,高宗就曾经举办过殿试。  但之前的皇帝殿试,多半都是一时兴起,或者是为了特殊的需要,并不是常态。武则天则是直接将其制度化和规模化,在频率和范围上,都比之前的更大,所以影响也就更大。  听到裴小郎君说起殿试,李裹儿点点头,询问王勃,“要不我们也抄一下这个吧。”  “抄?如何抄?”王勃一脸懵逼。  他们这里识字的人都不多,还想办科举?  “大才有大才的考法,小才有小才的考法。”李裹儿思索着,“我们只是需要一些修渠的管理人才,我们又不是哪些人合适,哪些人不合适,访才太慢,干脆在已有的人里面筛选一遍。裴郎君,你先列出我们需要哪些人做什么事,然后把事件拆分,再派人去工地上宣讲,让他们来参加。”  “这这些人连字都不识?”裴小郎君茫然。  “不识字,可以学。我们又不要他们考进士,能记录名字就行了。”李裹儿想了想,吩咐胡三,“按军中编制,把人编成小队,到时候发口粮分活计也按照这个分。”  “选中了火长,先教火长如何写人名,记账。中层的……中层的从识字里面选。先试行一旬,火长中有做得好的,就提拔他上来管两个火,三个火……”李裹儿盘算到,“我就不信这么多人,连个一个能人都没有。”  她说完,转头看向老师,“这个可行。”  “虽然粗糙,但也可行。”王勃点头,目光露出欣赏,“边做边完善吧。”  **  李裹儿的考试计划,就这么风风火火的开始实行了。  派了一些人去工地上,敲锣将人聚集起来,讲解完政策,然后下午收工就开始分队伍,考试。  她先前训练的马球队,这会儿刚好用来居中联络。  至于干活的人,五人为一伙,设火长,领粮和收发工具也都是这些人去做。顺便还制定了每五日的考核,每片工地做活最多最快最好的那个,每人加一斗米,半斤肉。  奖励是王勃补充的,“总要给驴子前面绑个萝卜,才好让驴往前跑。再说了,做的又快又好的人,本来就是替您省了钱,怎么能不奖励?”  “行。”李裹儿同意,然后再看向其它人,“还有什么补充的吗?”  “我可以把工程拆分,拆分成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