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录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从大明风华开始的皇帝生活 > 第四十一章 皇帝,你可安分点吧

第四十一章 皇帝,你可安分点吧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艳阳高照,天蓝如洗。

一路走来,听着臣子们不怎么合自己心意的答复,王迪便将大部分的心思,放到了宣府城内的美景上面。

越是观赏得多,在他的心中,是越发起了在此修建避暑山庄的念头。

昨日抵达宣府,由于时间已经不早,再加上诸多涉及到祭祀性质的礼节事宜,他还真未过多留意宣府内城具体是个啥模样的。

今天这么一逛,当真是让他大开眼界。

如诗如画的烟雨江南,不管是旅游还是公干,王迪后世曾经去过不止一次。

让他没想的就是,现如今的宣府,这座位于京师以北四百里地的北方重镇,其内城河流水系之丰富,简直一点都不亚于江河湖泊星罗棋布的江南水乡。

河岸边,栽种着密密的杨柳。风儿一吹,柔条摇曳,十足地道的江南水乡味。

王迪敢打赌,如果把江南人士蒙着眼带到此处,仅看内城的小桥流水之景,恐怕会有不少人以为…绕了个大圈后,这还是在自己的家乡。

况且,区别于烟雨江南的轻柔,近乎四面环山的宣府,又多了一份雄伟恢宏的气势。

城内,杨柳依依,河水潺潺,桂栋连连,鳞次栉比。城外,森林葱郁,水系发达,百鸟欢歌,山环水抱。

此等绝美之地,王迪都不清楚,为何后世就没了音讯踪影?

“这河有多深?”

踱步立于桥边,在不少臣子慌慌张张发出来的“陛下小心”的提醒下,王迪指着眼前这条深不见底的河流问道。

“陛下,此河道三丈宽,约有五丈余深。”

回复之人,是宣府巡抚罗亨信。此人,现年已是七十有三,仅比英国公张辅小了两岁而已。

不过从他的精气神上来看,说一句老当益壮,一点都不为过。

“宣府,真是个好地方啊!文有罗爱卿,武有杨门虎将…朕看得出,你与杨洪二人,把这宣府治理得很好!”

点了点宣府巡抚罗亨信和镇朔将军杨洪这二位,王迪是由衷地夸赞他们。

只不过,略微令他惋惜的则是,这两位造福一方水土的能臣,都已是双鬓斑白的老人了。

一位七十三,广州府东莞县人;一位六十九,庐州府合肥人。

他俩精气神再棒呢,恐怕也是干不了几年,就要提出致仕准备告老还乡颐养天年了。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老臣所行之举,皆赖陛下之功。”

“末将一门承蒙陛下信任,岂敢不尽心报效朝廷。”

虽说皇帝没有提及关于任何封赏的话语,但仅凭皇帝的这句话,罗亨信与杨洪还是感恩戴德。

况且,听到皇帝夸赞自己杨氏一族,相当有自知之明的杨洪,还真怕皇帝再赏赐点什么给自己。

哪怕是虚职空衔他都不敢再要了。

毕竟,现如今他佩镇朔将军印,充总兵官,镇守宣府。外面的寇虏,因畏惧其领兵作战之威,都称呼他为“杨王”!

更为重要的是,他杨氏一族的子侄皆在军中身居要职手握重兵,此等烈火烹油态势,怎能不让他心生惶恐。

这要再来点赏赐,在杨洪这位老将看来,那可不是家门荣耀了,反倒会成为杨氏一族的催命符。

“两位不用行礼了,往后面圣也无需再行礼了,你二人的功劳,朕都记在心里了。”

趁着两位老人还未跪倒在地,王迪上前扶了一把,就此拖住他二人,许下一个比较荣耀的口头赏赐。

而后,在众人的簇拥下,他继续奔着伤兵营走去,顺便就刚才交换俘虏一事淡淡言语道: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及到,‘进则救世,退则救民’…可惜的是,目前我大明朝两京十三布政司管辖之地,可以救死扶伤的医士,不过是寥寥万余人而已。”

“人活这一辈子,生老病死,哪一样离得开的郎中医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